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前身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氢能与燃料电池课题组。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在材料、汽车、动力等学科的传统优势, 该实验室以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为基点,致力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研究。目前,该实验室已经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已形成从原理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到关键材料开发、到控制技术和控制策略的发展,到发动机集成和电动汽车研发全方位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基地,并拥有支撑上述研发与产业化进程的高素质团队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化的研发环境。同时实现了燃料电池膜电极的产业化,并出口国外。
自投入燃料电池项目的研究以来,武汉理工大学从基础研究开始,逐步走向了产业化应用的道路,现已经形成了从新型膜电极——CCM(Catalyst Coating Membrane)材料到燃料电池发动机以及整车的整体优势。
武汉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突破了CCM制备技术的难题,并建立了一条年生产能力在1000m2的CCM试生产线,在此基础上,公司制备的CCM已成功应用于25KW和60KW燃料电池发动机中。CCM的电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池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组件MEA制备技术上的优势,武汉理工新能源于2006年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供应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注于低成本高性能的燃料电池膜电极等产品的产业化研发。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流水平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条件及仪器,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公司主要致力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及燃料电池模块的开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建成了一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其产品已销往海内外市场。,成为国内最大的MEA(CCM)供货商,为我们大规模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200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清洁汽车展,“楚天1号”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燃料电池电动轿车之一参加了天安门巡展,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采用界面压差技术、离子团簇修饰技术和化学改性技术,合成了新型的复合质子交换膜。各项性能超过或接近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指标。目前,已经建立了该质子交换膜的生产线。
2006年开发出50kW发动机,并用其组装了中巴车,已经投入试运营。
2009年,由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汽车公司联合研制的“楚天2号”燃料电池轻型客车采用燃料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双能源混合驱动方案,整车在发动机功率、可靠性、舒适性、续驶里程等技术指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实验室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子控制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系统等方面已发表SCI论文近20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80余项。先后共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相关科研项目百余项。
网站链接:
http://public.whut.edu.cn/kjxx/kjweb1/news_view.asp?newsid=275